地学论坛—中国地学专业论坛

 找回密码
 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10742|回复: 20

[行业资讯] 陨落地质学把陨石坑冲击波层流看作“流变”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8-29 11:23
  • 签到天数: 176 天

    [LV.7]古新世

    发表于 2021-3-6 17: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陨落地质学是关于灾变的学说。
    白垩纪末期小行星(环)俯冲、撞击地球,导致地壳增生,产生了陆地和海洋;陨石撞击使恐龙死亡并形成化石,中生代浅海环境中幸存的大型生物,被迫着去适应了海洋的生活。
    2、陨落地质学是促进地质学更新的重要环节。
    陨落地质学是动力明确的地质理论,可以解释板块学说不能解释的地质现象;陨落地质学从此成为真正的综合学科!
    3、陨落体给地球带来矿物。
    陨落地质学把金属氢看作矿物的来源。
    4、外来小行星撞击是客观存在的。
    陨落体撞击直接带来物质的同时,高速流动的物质转化的金属氢聚合产生新的物质。
    5、陨落地质学是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科学观。
    陨落地质学把陨石坑冲击波层流看作“流变”,“流变”随小行星撞击的冲击波扩散,逆掩形成山脉,順推形成岛弧;陨落地质学把环太平洋断裂带、特提斯构造域和大洋中脊看作小行星“碎块”环绕地球撞击形成的一个统一的地质构造体。
    6、地球表层是小行星撞击形成的。
    地壳主要是白垩纪小行星撞击后增生的。小行星撞击产生的金属氢聚合形成了水、岩石、矿物。

    白垩纪陨石坑中央锥上射部位的冲击石英

    白垩纪陨石坑中央锥上射部位的冲击石英

    (白垩纪陨石坑中央锥上射部位的冲击石英)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8-29 11:23
  • 签到天数: 176 天

    [LV.7]古新世

     楼主| 发表于 2023-8-9 12:5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20世纪中叶,美国的天文学家和地质学家尤金.舒梅克认为“小行星撞击可以成矿”;而中国的陨落地质学创始人张海亭也提出了“铁镁质橄榄岩和菱镁矿的陨落成因”。既然地质学与物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陨落地质学理论的发展,也就会给现代物理学的逐步完善带了一些启示。

    一、经典力学是量子力学的特例: 经典力学是一种理想状态,是相对于物体的一个小范围的绝对运动或静止的描述,地质学的发展不能局限于经典力学。

    二、小行星撞击是地质变化的动力: 200多年来,西方人主导的地质学长期处于叙述层面。这样,地质学无知的确定性就导致了现代物理学概念有知的混乱性。

    三、量子力学的研究范围不能无穷大: 描述自然界的的理论应该有一个限度,量子力学的任务是研究高温、高压环境下宏观物质的变化或低温环境里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

    四、聚合与化合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常温、常压下的物质是金属氢聚合的;磁场里高速流动的物质裂解为金属氢,金属氢的磁力矩相互切割聚合形成新元素时伴生电磁波——能量。

    五、金属氢与电流的关系: 金属氢是激发态的物质,电磁波的传播离不开金属氢磁力矩的震荡,具有波粒二象性。电流是源源不断的金属氢聚合形成新元素时伴生了连续的电磁波。金属氢在磁场里的运动方向具有随机性,常温、常压下金属氢稍纵即逝,无法实现超导!

    六、所谓的电子轨道是金属氢的磁力矩: 宇宙中只有电磁力,万有引力、弱作用力是电磁力的不同表现形式,所谓的强作用力是金属氢的磁力矩相互切割聚合形成新元素时伴生电磁波——能量。原子模型错了,电子不存在。

    七、太阳初级射线: 量子力学的研究对象金属氢是磁单极子。太阳初级射线进入地球磁场裂解为金属氢,金属氢聚合形成新元素时伴生电磁波——阳光。常温、常压下的物质是金属氢聚合的;磁场里高速流动的物质转化为金属氢,金属氢聚合形成新元素时伴生电磁波,电磁波的传播离不开金属氢磁力矩的震荡。

    八、量多则变: 金属氢是电磁波的载体,物质不会转化为能量,热核反应质量守恒,链式反应是冲击波层流里高速流动的物质裂解的金属氢聚合的新元素反复裂解为金属氢形成了连续的爆炸。

    九、链式反应不可控: 裂变不会产生电磁波——能量,核电站是通过控制裂变速度实现对聚合反应的控制。金属氢聚合形成的新元素的质量与其释放的能量成正比。光速是金属氢磁力矩的震荡,时空是由金属氢的运动状态决定的,空间不会弯曲。数学不是物理学的全部,现代物理学需要建立新的概念和理论,而不是去痴迷于托卡马克与高能粒子对撞机的研究。

    十、物质不会湮灭: 事实上,暗物质也是金属氢聚合的,反物质不存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8-29 11:23
  • 签到天数: 176 天

    [LV.7]古新世

     楼主| 发表于 2022-2-27 17:5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intongxirui 于 2022-2-28 19:19 编辑


    1、陨落地质学是关于灾变的学说。
    白垩纪末期小行星(环)俯冲、撞击地球,导致地壳增生,产生了陆地和海洋;陨石撞击使恐龙死亡并形成化石,中生代浅海环境中幸存的大型生物,被迫着去适应了海洋的生活。
    2、陨落地质学是促进地质学更新的重要环节。
    陨落地质学是动力明确的地质理论,可以解释板块学说不能解释的地质现象;陨落地质学从此成为真正的综合学科!
    3、陨落体给地球带来矿物。
    陨落地质学把金属氢看作矿物的来源。
    4、外来小行星撞击是客观存在的。
    陨落体撞击直接带来物质的同时,高速流动的物质转化的金属氢聚合产生新的物质。
    5、陨落地质学是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科学观。
    陨落地质学把陨石坑冲击波层流看作“流变”,“流变”随小行星撞击的冲击波扩散,逆掩形成山脉,順推形成岛弧;陨落地质学把环太平洋断裂带、特提斯构造域和大洋中脊看作小行星“碎块”环绕地球撞击形成的一个统一的地质构造体。
    6、地球表层是小行星撞击形成的。
    地壳主要是白垩纪小行星撞击后增生的。小行星撞击产生的金属氢聚合形成了水、岩石、矿物。











    物质是金属态氢离子聚合形成的。

    磁场里高速流动的物质转化为金属态氢离子。

    金属态氢离子聚合形成新元素的同时释放电磁波。

    引力、电磁力、强作用力、弱作用力都是金属态氢离子的表现形式。

    经典力学(基态)与量子力学(激发态)关于力的描述不可能一致,“光速——金属态氢离子‘磁力矩’的震荡”只是一个“临界值”;显然:经典力学不能解释“等离子体”,量子力学只能研究“动体的电动力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8-29 11:23
  • 签到天数: 176 天

    [LV.7]古新世

     楼主| 发表于 2022-2-28 19: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1、陨落地质学是关于灾变的学说。
    白垩纪末期小行星(环)俯冲、撞击地球,导致地壳增生,产生了陆地和海洋;陨石撞击使恐龙死亡并形成化石,中生代浅海环境中幸存的大型生物,被迫着去适应了海洋的生活。
    2、陨落地质学是促进地质学更新的重要环节。
    陨落地质学是动力明确的地质理论,可以解释板块学说不能解释的地质现象;陨落地质学从此成为真正的综合学科!
    3、陨落体给地球带来矿物。
    陨落地质学把金属氢看作矿物的来源。
    4、外来小行星撞击是客观存在的。
    陨落体撞击直接带来物质的同时,高速流动的物质转化的金属氢聚合产生新的物质。
    5、陨落地质学是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科学观。
    陨落地质学把陨石坑冲击波层流看作“流变”,“流变”随小行星撞击的冲击波扩散,逆掩形成山脉,順推形成岛弧;陨落地质学把环太平洋断裂带、特提斯构造域和大洋中脊看作小行星“碎块”环绕地球撞击形成的一个统一的地质构造体。
    6、地球表层是小行星撞击形成的。
    地壳主要是白垩纪小行星撞击后增生的。小行星撞击产生的金属氢聚合形成了水、岩石、矿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8-29 11:23
  • 签到天数: 176 天

    [LV.7]古新世

     楼主| 发表于 2021-3-10 19: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力学不能解决地质学问题,金属氢聚合形成矿物的同时伴生电磁波属于量子力学的范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8-29 11:23
  • 签到天数: 176 天

    [LV.7]古新世

     楼主| 发表于 2021-3-23 20: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垩纪末期,小行星环撞击中生代浅海环境的地球导致地台活化,地轴倾斜并与地球磁极产生交角;陨石坑连接形成环太平洋断裂带和特提斯构造域。
    地壳的形成与小行星撞击方向的变化有关,岩石与矿物是小行星俯冲、撞击产生的高速流动的物质转化的金属氢聚合形成的。因此,古地磁记录的是小行星俯冲、撞击产生的磁场;由于小行星撞击方向在低空爆炸中不断改变,古地磁随着地体的变化也会有所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8-29 11:23
  • 签到天数: 176 天

    [LV.7]古新世

     楼主| 发表于 2021-3-23 20:48: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事实上,地壳是在陨石坑冲击波层流的逆掩与順推中形成的;逆掩的陨石坑岩浆冲击波层流形成山脉,順推陨石坑岩浆冲击波层流形成岛弧与洋壳。显然,陆地和洋壳是一体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8-29 11:23
  • 签到天数: 176 天

    [LV.7]古新世

     楼主| 发表于 2021-8-28 13: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岩浆不是完全来自于上地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8-29 11:23
  • 签到天数: 176 天

    [LV.7]古新世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6 19:4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行星撞击形成的矿物多于火山爆发,火山爆发形成的矿物多于地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8-29 11:23
  • 签到天数: 176 天

    [LV.7]古新世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8 13: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文采院士认为,到目前为止,地质学还处于“叙述层面”。也就是说,许多地质学结论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可见,某些地质学刊物发表的文章既不知道地质变化的动力,也没有弄懂矿物的主要来源。这就是“地质学无知的确定性”。

    于是,谁的权力大,就由谁说了算!难怪《地质论评》编辑章雨旭说:“地质学处于战国时代”!

    “陨落地质学理论”把小行星撞击作为地质变化的动力和矿物的主要来源,认为陨石坑冲击波层流里高速流动的物质转化的金属氢聚合形成新元素时伴生电磁波。这不仅有力地改变了“地质学无知的确定性”,也结束了“物理学有知的混乱性”。

    “陨落地质学理论”认为:“常温、常压下的物质是金属氢聚合形成的;磁场里高速流动的物质转化为金属氢,金属氢聚合形成新元素时伴生电磁波——能量”。

    事实上,常温、常压下的物质是金属氢的“暂时”平衡状态。热核反应是高速流动的物质转化的金属氢聚合的新元素在冲击波里反复裂解为金属氢形成了连续的爆炸——“链式反应”。即热核反应质量守恒,物质不会转化为能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8-29 11:23
  • 签到天数: 176 天

    [LV.7]古新世

     楼主| 发表于 2022-1-3 17:5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愿我国有更多的学者在科学探索之路上,不媚权、不媚上、不媚名、不媚利、不媚俗,在急功近利的环境中特立独行,以坚忍不拔之勇气和毅力,耕耘在“无人区”,攻坚在“最高峰”,取胜于行稳致远,为国家强盛做出自己的实质性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8-29 11:23
  • 签到天数: 176 天

    [LV.7]古新世

     楼主| 发表于 2022-1-16 12:2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量子力学”的研究对象是金属氢,“光速”是金属氢“磁力矩”的震荡,用时间和位移描述“光速”是为了与“牛顿力学”相衔接。

    金属氢是“磁单极子”,金属氢是“等离子体”,金属氢是“超导体”。

    常温、常压下的物质是金属氢聚合形成的;磁场里高速流动的物质转化为金属氢,金属氢聚合形成新元素时伴生电磁波——能量。

    物质不会转化成能量,热核反应质量守恒;“链式反应”是金属氢聚合的新元素反复裂解为金属氢形成了连续的爆炸。

    “相对论”是介观物理,爱因斯坦不知道“量多则变”的实质,在把物质和能量“混为一谈”的同时,错误地认为“时空”可以弯曲!

    “经典力学”回避物质的来源,用时间和位移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在推动物理学进步的同时,也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带来了困难!

    时至今日,还有人在用“经典力学”研究“量子力学”范畴的问题。显然,“太阳初级射线”等概念必须得到重视,现代物理学需要我们一起去不断完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8-29 11:23
  • 签到天数: 176 天

    [LV.7]古新世

     楼主| 发表于 2022-1-28 17:26:41 | 显示全部楼层
    物质是金属氢聚合形成的,磁场里高速流动的物质转化为金属氢,金属氢聚合形成新元素时伴生电磁波。

    电流与磁场是“金属氢”高速流动时表现出的两个基本属性。太阳与地核的高温、高压中,金属氢高速旋转产生强大的磁场;“太阳初级射线”进入地球磁场转化为金属氢,金属氢在电离层聚合形成“臭氧”的同时释放电磁波——阳光,而上地幔高速流动的岩浆转化的金属氢进入地壳的缝隙(白垩纪陨石坑底部)中,一旦达到“临界值”,就会聚合形成爆炸,导致地震。

    金属氢不会转化成电磁波(能量);金属氢受星体引力作用形成了“引力透镜”不是“时空弯曲”,可见,相对论作为“介观物理”需要不断完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微社区|手机版|小黑屋|中国地学网论坛   粤ICP备15059770号

    GMT+8, 2023-9-26 17:04 , Processed in 0.193959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